无障碍阅读

关于黄石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黄石市财政局    时间:2025-02-25 15:08

关于黄石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

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5年2月7日在黄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黄石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4年黄石市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提请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全市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围绕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深化大财政体系建设,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强化重大政策和重点领域支出保障,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全年财政预算执行平稳有序。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0.03亿元,较上年增长12.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含上级转移支付支出)完成334.06亿元,较上年增长3.79%。

2024年市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27924万元,为预算数的99.61%,较上年增长11.6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02834万元,较上年增长26.23%;非税收入完成225090万元,较上年下降3.4%。

2024年市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953181万元,为预算数的87.07%,较上年下降1.81%。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功能科目分项情况如下:

1.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类支出228532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23.98%。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9338万元,可比增长9.7%;卫生健康支出129024万元,下降1.01%;住房保障支出30170万元,下降13.81%。

2.社会事业发展类支出119289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12.51%。其中:教育支出82066万元,增长0.63%;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7035万元,可比增长6.3%;农林水支出20188万元,可比增长1.5%;

3.经济建设类支出237626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24.93%。其中:城乡事务支出124337万元,可比下降5.1%;节能环保支出17573万元,下降10.59%;交通运输支出80271万元,增长26.74%,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上级补助武鄂黄黄都市圈省统贷公路建设资金2.4亿元;政府债务付息及发行费支出15445万元,增长48.81%。

4.产业发展类支出174371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18.29%。其中: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23249万元,增长136%,主要原因是2024年增加对市级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支出7亿元;科学技术支出29888万元,增长13.76%;商业服务业等支出18364万元,增长10.95%;粮油物资储备支出2870万元,下降8.48%。

5.政法及行政机关运转类支出193363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20.2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完成87199万元,增长0.08%;公共安全支出完成79483万元,增长7.29%;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完成9882万元,下降11.35%;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完成12481万元,增长50.23%,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上级增发国债资金0.45亿元;其他支出完成4318万元,增长38.18%。

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市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7924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552660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59286万元,债务转贷收入123858万元,上年结余115532万元,调入资金75000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85742万元,收入总计为1640002万元。市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53181万元,加上对下级补助支出266689万元,上解上级支出162850万元,债务还本支出20123万元,债务转贷支出79103万元,结转下年支出158056万元,支出总计为1640002万元,当年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2024年市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461439万元,为预算数的97.8%,较上年增长38.74%;加上上级基金补助收入71653万元、上年结转29111万元、调入资金91000万元、专项债务转贷收入483900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总计为1137103万元。收入分项情况: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3000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20224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3949万元,污水处理费收入7266万元。

2024年市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727443万元,为预算数的79.74%,较上年增长30.86%;加上补助下级支出27112万元、结转下年支出55628万元、专项债券转贷支出92750万元、专项债务还本支出234170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总计为1137103万元。支出分项情况: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426675万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安排的支出26589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3511万元,污水处理费安排支出9079万元,农林水支出4040万元,交通运输支出6388万元,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17505万元,其他政府性基金及对应专项债务收入安排的支出189600万元,彩票公益金安排的支出4757万元,债务付息及发行费支出38525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3万元,抗疫特别国债安排的支出741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2024年市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52643万元,为预算数的127.53%,较上年下降16.62%,主要原因是2023年补缴三鑫金铜历年收益6800万元;加上上年结转8637万元,上级转移支付1100万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总计62380万元。收入分项情况:一是利润收入21240万元,主要是东楚集团9540万元、城发集团8100万元、国投集团3600万元;二是股利、股息收入31403万元,主要是三鑫金铜分红收入12886万元,华新水泥分红收入17917万元,金融企业股利、股息收入600万元。

2024年市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完成10371万元,为预算数的83.3%,较上年下降69%,主要原因是2023年对国企资本金注入2亿元是一次性因素;加上调出资金45000万元,结转下年7009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计62380万元。支出分项情况:一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改革成本支出8441万元,主要是国有企业办公共服务机构移交补助支出1019万元、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补助支出1083万元、冶钢矿务局及华新集团职工安置费5351万元、离退休干部生活补贴483万元、其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支出505万元;二是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495万元,为政府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495万元;三是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435万元,主要是企业下岗职工创业贷款贴息(含四补机制)1396万元、安排国资国企监管39万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2024年市级社保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38960万元,市级社保基金预算支出完成554652万元,当年收支结余-15692万元,累计滚存结余587336万元。

1.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1146万元,支出96895万元,当年结余-25749万元,累计结余为5854万元。

2.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285551万元,支出277204万元,当年结余8347万元,累计结余404510万元。

3.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82263万元,支出180553万元,当年结余1710万元,累计结余176972万元。

(五)政府债务限额、余额及债券资金情况

1.政府债务限额。省财政厅下达我市政府债务限额701亿元,较上年增长27.6%,其中一般债务限额24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461亿元。按区域划分:市级债务限额359亿元,大冶市债务限额188亿元,阳新县债务限额154亿元。

2.政府债务余额。2024年末全市政府债务余额为658亿元,占债务限额的94%。其中:一般债务余额212亿元,专项债务余额446亿元。按区域划分:市级债务余额334亿元,大冶市债务余额180亿元,阳新县债务余额144亿元。市直、各县(市、区)政府债务余额均未超过省定债务限额,政府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3.政府债券资金安排情况。2024年省政府转贷我市政府债券资金1627444万元,较上年下降0.76%,其中:再融资债券资金240248万元,置换存量隐债发行债券961949万元,新增政府债券425247万元。

一是再融资债券。全市再融资债券240248万元,其中:市级80489万元,大冶市86654万元,阳新县73105万元。再融资债券主要用于政府债券到期偿还本金。

二是置换存量隐债发行债券。全市置换存量隐债发行债券961949万元,其中:市级444540万元,大冶市198809万元,阳新县318600万元。置换存量隐债发行债券主要用于化解存量隐债。

三是新增政府债券。全市新增债券资金425247万元,其中:市级82729万元,大冶市222897万元,阳新县119621万元。新增债券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林水利、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

市级新增一般债券57929万元,其中:市直16000万元,开发区·铁山区6000万元,黄石港区13042万元,西塞山区7387万元,下陆区15500万元。市直新增一般债券项目主要用于:交通基础设施4400万元,能源3450万元,生态环保2000万元,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1000万元,其他5150万元。

市级新增专项债券24800万元,其中:开发区·铁山区19000万元,西塞山区5800万元。

二、落实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预算决议情况

2024年全市财税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统筹做好强保障、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财政实力稳中有进。面对经济下行、收入增速放缓的局面,财税部门想方设法抓好各种收入统筹、挖潜和调度,充分发挥财政效能,确保了全年任务的圆满完成和财政经济平稳运行。一是全力夯实“稳”的基础。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0.03亿元,较上年增长12.2%,财政收入增幅和规模均进入全省前列,财政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二是竭力保持“争”的势头。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等要素支持,2024年市本级向上争取资金累计207.6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16.67亿元,增幅为8.73%。其中重点资金有国库调度资金48.62亿元、养老保险等社保资金54.79亿元、地方债券资金43.6亿元、国债资金13.74亿元,通过统筹各类政策资金,全力服务中央、省重大政策性支出、市级重点项目支出落实落地。三是着力提高“统”的效益。以大财政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大两项资金(结余结转)、三种资源(国有三资)、四本预算的统筹力度,切实增加可用财力,促进政府资源科学配置。2024年全市纳入“一账一表”的全口径资产13632亿元、有效资产4535亿元、近期可盘活利用资产472亿元,加快推进“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逐步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循环机制。

(二)助推发展扎实有为。坚决扛牢稳增长责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要求和举措,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动能。一是发挥带动作用,扩大政府有效投资。全市统筹整合长期国债、增发国债、政府债券、中央预算投资补助资金99亿元,围绕国家政策、省级战略、市级重点领域实施重点政府投资项目,稳步推进“两重”项目、国债项目、武鄂黄黄交通枢纽项目、重大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全市统筹安排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财政资金33亿元,推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全力支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强化政策引领,支持提振消费。支持各项促消费政策落实落细,2024年全市统筹安排各类消费券、以旧换新置换更新补贴等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2.5亿元,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不断丰富服务消费供给,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持续加力提振全市消费市场,促进消费的持续恢复。

(三)基本民生保障有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民生答卷更有力度有温度。2024年全市民生支出252.7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7%。一是民生保障持续改善。推动更高质量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投入7973万元就业补助资金;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资金115894万元,全力保障“健康黄石”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拨付困难群众生活救助资金13343万元;全市住房保障支出94810万元,支持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二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2024年全市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16.68%,成为第一大民生支出,保证了各项教育公用经费和生均财政拨款等政策的全面落实,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中、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乡村振兴绘就“和美”画卷。2024年全市统筹中央、省、市、县级财政资金7.2亿元,积极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保持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规模稳定、结构优化、使用规范。创建省级和美乡村建设试点村4个、省级示范财政所3个,成功申报美丽乡村示范片,有效改善了村庄人居环境。

(四)风险防范管控有效。将风险防控作为财政工作重中之重,增强统筹能力,加大资金调度,优化支出结构,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一是兜牢兜实基层“三保”。严格落实“三保”要求,足额安排预算资金144亿元用于“三保”支出,切实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二是全力化解债务风险。严格按照防控债务风险“1+6”一揽子方案化解债务风险,全力争取置换债券加快偿还存量隐性债务,推动市级融资平台加快退出平台序列,市本级及各县(市、区)政府债务风险等级持续处于低风险的黄色等级。三是全力保障财政运行。进一步加强库款监测,向上争取调度资金48.62亿元,做好资金统筹调度,增强基层财政库款保障能力。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分析排查,研究建立风险隔离墙,严防其他领域、其他部门风险向财政转移聚集。

总体来看,2024年全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较好地完成了财政收支预算目标,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财政运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受经济持续下行影响,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可用财力增长有限。国家出台促消费稳增长等政策性增支、财政弥补社保基金收支缺口和“三保”支出等重点领域刚性支出不断增长,财政资金调度困难,财政运行风险增大。二是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大。全市2024年末政府债务余额658亿元,2025年全市应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本息42.35亿元,多数县(市、区)财政预算财力除用于“三保”等刚性支出外,基本没有更多财力支持经济建设发展,县(市、区)政府偿债压力较大。三是预算绩效管理需进一步提升。部门单位对预算绩效工作重视不够,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不强,全过程绩效管理质量不高,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少数部门单位习惯“过紧日子”意识不够强,预算管理约束力不够,还存在一些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着力解决和改善。

三、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编制情况

(一)2025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2024年9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稳增长一揽子增量政策,2024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超常规发挥财政逆周期调控职能,促进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特别是一揽子隐性债务化解政策,大大减轻了地方化债压力,减少利息支出,帮助地方畅通资金链条,增强发展动能,将原本受制于化债压力的政策空间腾出来,以更大力度支持改善民生,支持投资和消费,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2025年市级财政虽然面临可用财力增长有限的“紧平衡”态势,但是在实施更加积极财政政策框架下,市级财政预算需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尽力而为”,统筹好防风险和促发展关系,保持一定强度的支出规模,支持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年财政预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党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化支点意识、争先意识,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源建设,统筹政府资源分配,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及时兑现还本付息支出,强化重大战略和重点支出政策财力保障;坚持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继续严控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压减非必要非刚性支出;持续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全力贯彻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实落地,支持“两重”“两新”领域支出安排,创新支持科技和产业发展;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预算评审和绩效评价,切实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不断增强财政可持续性。2025年预算编制突出五个重点方面: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省重大政策性支出。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稳增长一揽子增量政策、促内需提振消费政策、对新质生产力及“两重两新”支持政策,统筹各类财政资源,稳妥、合理地安排相关政策性支出,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支持中央、省重大政策的落实落地。

二是全力保障“三保”支出需求。不断完善“保工资”财政专户管理机制,科学调度市直部门单位及城区工资库款。结合工资调标和绩效工资改革政策实际,全面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不留缺口,确保工资发放和事业正常运转。严格执行各类民生保障标准,落实教育、社保、卫生健康、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基本民生领域支出资金保障。

三是聚焦重点项目和重要支出。将落实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作为预算安排的首要任务,综合施策支持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等重点任务的实施。统筹长期国债、政府债券、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努力支持政府重要投资项目,持续发挥政府有效投资的带动作用。

四是坚持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继续牢固树立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思想,将习惯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长期方针。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坚持“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严控一般性支出,严控楼堂馆所建设和办公用房维修改造。严防脱离实际乱提要求、乱花钱、乱开口子,预算执行中一般性增支需求原则上通过调整预算结构解决,严肃财经纪律,硬化预算约束,保障资金规范安全使用。

五是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对标对表省级政府引导基金,稳步实施对市级政府引导基金的投入,建立完善科创基金、产业母基金管理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持续保障科技创新财政投入,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黄石离岸科创园、大学科技园等项目建设。落实省、市各项惠企政策,统筹各级各类产业发展资金,持续推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二)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情况

202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期增长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各县(市、区)预算经同级人大会审查批准后,市级财政将汇总全市预算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2025年市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0000万元,较上年可比增长7%,其中:税收收入260000万元,非税收入230000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558151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52992万元、债务转贷收入45725万元、上年结余158056万元、调入资金58859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69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147448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20083万元,加上上解上级支出156875万元,对下级补助支出244491万元,债务转贷支出30872万元,债务还本支出22160万元,支出总计为1474481万元,当年收支平衡。

2025年市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020083万元,较上年增长7.02%,其中:本级财力安排预算支出628972万元,上级转移支付补助安排预算支出233055万元,上年结转支出158056万元。按照支出功能科目划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项情况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06458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重(以下简称“支出占比”)为10.44%,主要用于维持机关事业单位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支出;

2.国防支出1037万元,支出占比0.1%,主要用于军分区支出及部分上级转移支付支出等;

3.公共安全支出89158万元,支出占比8.74%,主要用于公安司法等公共安全事务支出;

4.教育支出96159万元,支出占比9.43%,主要用于保障各项教育事业发展支出;

5.科学技术支出36888万元,支出占比3.62%,主要用于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扶持科技事业发展支出;

6.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7662万元,支出占比1.73%,主要用于文化、体育、传媒事业及相关事业发展;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8447万元,支出占比11.61%,主要用于城乡职工居民社会保险、促进就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社会救济等支出;

8.卫生健康支出127060万元,支出占比12.46%,主要用于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

9.节能环保支出36241万元,支出占比3.55%,主要用于环境监测整治、污染防治、节能减排、自然生态保护等支出;

10.城乡社区支出74284万元,支出占比7.28%,主要用于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支出;

11.农林水支出19128万元,支出占比1.88%,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及乡村振兴等;

12.交通运输支出63980万元,支出占比6.27%,主要用于保障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公路维修保养、交通事业发展等;

13.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15069万元,支出占比11.28%,主要用于支持企业发展、推进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

14.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7486万元,支出占比2.69%,主要用于支持商贸流通服务、口岸建设等行业发展;

15.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11127万元,支出占比1.09%,主要用于国土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海洋环境保护、气象服务等支出;

16.住房保障支出38931万元,支出占比3.82%,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性住房维护管理、低收入群体的租金补贴等;

17.粮油物资储备支出5794万元,支出占比0.57%,主要用于支持重要物资储备工作、管理部门事业运转支出等;

18.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8164万元,支出占比0.8%,主要用于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监管及应急管理支出等;

19.债务付息及发行费支出18080万元,支出占比1.77%,主要用于政府一般债券付息支出和债券发行费支出;

20.其他支出8930万元,支出占比0.88%,主要用于预备费安排支出。

(三)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2025年市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413300万元,较上年下降10.43%。加上上级转移性补助收入9541万元、上年结余收入55628万元、调入资金33000万元、专项债务转贷收入26462万元,市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537931万元。收入分项情况: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4000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600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5000万元,污水处理费收入8300万元。

2025年市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476957万元,较上年可比下降11.32%。加上对下转移支付补助支出907万元、调出资金31000万元、专项债务转贷支出2800万元、专项债务还本支出26267万元,市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总计537931万元。支出分项情况: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348885万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安排的支出400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的支出5000万元,污水处理费安排的支出8300万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安排的支出6542万元,交通运输支出5685万元,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2487万元,彩票公益金安排的支出9160万元,政府债券付息及发行费支出50300万元,抗疫特别国债安排的支出465万元,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的支出133万元。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2025年市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35639万元,较上年下降32.3%。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100万元、上年结转7009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43748万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包括:一是利润收入10860万元,主要是市属平台及企业利润上缴,包括冶钢集团60万元、东楚集团3300万元、城发集团4900万元、国投集团2600万元;二是股利、股息收入23179万元,主要是三鑫金铜股份公司分红收入11179万元、华新水泥股份分红收入12000万元;三是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600万元,为东楚集团1600万元。

2025年市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1131万元,较上年增长7.3%。加上调出资金20000万元、结转下年12617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计43748万元。支出安排包括: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补助支出2000万元,冶钢、矿务局、华新集团职工安置经费5951万元,离退休干部生活补贴1100万元,政府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700万元,企业下岗职工创业贷款贴息(含四补机制)1300万元、安排国资国企监管80万元。

(五)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2025年市级社保基金预算总收入590334万元,市级社保基金预算支出安排586436万元。当年收支结余3898万元,累计滚存结余591233万元,具体情况如下:

1.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99833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缴费收入47374万元,财政对基金的补贴43809万元,利息收入200万元,转移收入5450万元,其他收入3000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105687万元,当年收支结余-5854万元,上年结余5854万元,累计收支平衡。

2.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基金)预算收入302055万元,预算支出安排294498万元,当年收支结余7557万元,累计结余412067万元。

3.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88445万元,预算支出安排186251万元,当年收支结余2194万元,累计结余179166万元。

(六)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安排情况

2025年市直应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本息(含外债)11.6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债务本金4.85亿元,债务利息6.79亿元。

1.一般债券。2025年应还本付息4.01亿元,其中债券本金2.22亿元,债券付息1.79亿元。债券还本付息来源:一是通过收回项目单位到期债券本息0.7亿元归还部分本息;二是安排本级一般预算财力1.82亿元偿还部分到期本息;三是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券1.49亿元偿还部分债券本金。

2.专项债券。2025年应还本付息7.63亿元,其中债券本金2.63亿元,债券付息5亿元。债券还本付息来源:一是通过收回项目单位到期债券本息3.3亿元归还部分本息;二是安排本级基金预算财力1.96亿元偿还部分到期本息;三是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券2.37亿元偿还部分债券本金。

四、切实做好2025年财税工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市财税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锚定全年目标任务,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加快打造工业强市和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贡献财政力量。

(一)坚持强基固本,持续稳住全市财政经济大盘

面对财政紧平衡态势,综合从挖税收、盘资源、谋债券、减支出等多方入手开源节流,稳定经济大盘。一是有效组织财政收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强化对重点地区、行业、企业的跟踪分析,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不断提高收入质量;全面梳理研判非税收入,挖掘各级各类财政收入潜力,依法统筹非税收入收缴工作,为收入盘子增加新的增收点。二是全力向上争取资金政策。跟踪、研究财政政策、资金投向,加强对上对接沟通,用好用活各类财政工具,全力争取长期国债、政府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强化重点领域能力建设。三是积极盘活存量资源。继续稳妥有序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着力完善“七个机制”,统筹盘活各类财政资源,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进一步探索完善以大财政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循环机制的方法路径。

(二)全力保障重点,持续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从财税政策方面发力,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充分发挥超长期国债作用,多渠道筹集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扩大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二是落实民生保障重点任务。从严从紧编制2025年部门预算,统筹和调度各方面可用资金,足额安排、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认真落实养老、就业、教育、医疗、救助等各项民生政策和标准,持续保障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履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支出责任,做好资金拨付和监管,确保投入总体稳定和使用规范。三是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到市委、市政府有要求、有部署,财政部门有行动、有落实,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财力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投入,补齐民生短板,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筑牢底线思维,持续防控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一是坚决兜牢兜实“三保”底线。按照县级为主、市级帮扶(兜底)、省级兜底的分级责任要求,压实市、县(区)政府“三保”责任,始终将“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严格执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落实“三保”预算执行监测和库款保障机制,兜牢“三保”底线。二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稳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持续关注债务率等重要指标,积极盘活各类资产,增大财政财力底盘,确保我市债务率处于合理区间,进一步压降融资平台数量,分类推动平台公司改革转型。三是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实施财政收支运行、“三保”保障和直达资金动态监控,加强财政收入和支出预算执行动态监测,积极争取和合理调度财政资金,综合施策确保收支预算平稳运行。

(四)强化财政监管,持续提高财政治理效能

一是严把支出关口。严格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及时清理民生、科技、产业等领域到期、低效、无效支出政策和项目资金,硬化预算执行约束,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二是强化资金监管。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推进重点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动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全面提升财政监管工作成效,规范各单位财务管理。三是开展专项检查。制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为契机,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执行与公开、会计信息工作质量、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等各类专项检查,强化财税政策落实和预算管理监督,维护财经纪律和财经秩序,加大追责问责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