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食品“穿衣”上市
盛夏时节,散装食品最易腐烂变质。新《食品安全法》规定,超市内自制食品和裸装熟食品的保质期一般是两至三天,有些熟食常温下保质期只有4小时,保质期一过,就应该下架销毁。同时,还对预包装食品和散装食品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包装上应当有标签,而标签上应当标明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以及成分和保质期等。
7日,在武商量贩、中商平价、中百仓储等大型超市,记者发现超市自制的熟食和凉菜均摆在冷藏柜中销售,顾客隔着玻璃挑选后,由戴口罩的工作人员过磅,并贴识标签。中商平价文化宫店值班经理称,这些熟食大多由超市专门的师傅制作,每一种食品的保质时间一旦到期,超市会立即销毁。此外,在超市一些糖果等散装食品柜台,工作人员还一一加了标签,标明生产日期、企业名称、联系电话等项目。
如今,我市多家超市正对接新法的规定,完善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的设施。不过,各超市虽然熟食和凉菜进了冷藏柜,但糕点类食品大多仍在裸卖。而且这些面包、糕点上面只有部分标明了生产日期,大部分没有标明保质期。
在一平价超市,记者看到这里的糕点类食品一部分仍在敞卖,一位正挑选糕点的顾客随手拿起一块酥饼凑近鼻子闻了闻又放下,再去挑选另外的糕点。在另一个大卖场,记者看到虽然大部分糕点上都加盖了防尘罩,但也有“漏网之鱼”。工作人员解释说,散装食品全部加上防尘罩,恐怕还需要更多市民配合,因为在许多市民看来,只有和食品无障碍接触,才觉得食品够新鲜。
“一些消费者认为已经装好的和他看到的散装食品不一样,或者分量不够,只有自己装的才满意。”中百仓储超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曾经做过试验,把这些散装食品包装好后出售,销量反而会下降,所以超市更多是为了迎合顾客的需要。
蔬菜瓜果“体检”进场
“虽然,我市以前也曾通过试纸等简单检测设备,对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检测,但无论是检测人员还是检测设备都达不到专业要求。今年,市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和中百、中商、武商等大型超市购置了专业的检测设备,并配备了专业检测人员,对进卖场的所有蔬菜瓜果进行‘体检’……”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主任张国胜介绍,今年,在蔬菜进入流通领域的检测监管中,我市已完成了以检测中心、检测车、检测箱、检测站为组成部分的“四位一体”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新《食品安全法》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市场质量准入制,其中,对进市场或超市销售的农产品经过仪器检测合格了才能卖,不合格的农产品将禁止销售,并予以销毁。
在我市各大超市的果蔬部,记者看到超市在显著位置均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公示牌,每天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进行集中公示,买菜的市民想知道菜的质量好坏一看便知。
据中百仓储食品安全监督监督员介绍,超市设置了检测室,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自检,市农业检测中心还将定期对这些场所经营的农产品进行抽检,达到了“逢进必检”的状态。
张国胜介绍:“2003年,我市全年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平均率高达23.8%,其中夏季蔬菜病虫害高发期的农药残留超标率更是达到50%以上。经过5年时间的检测监管,去年我市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降低到7%,与全省5%的平均水平接近了不少。”
进口食品加贴中文标识
新《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和中文说明书,必须人人能看得懂。新法还规定,包装上还得标注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没有中文标签、说明书的,不得销售。
我市有不少大型超市销售进口食品,并设立了专柜。7日,记者在文化宫中百仓储进口食品专柜看到一份包装精美的儿童食品,但其外包装上却全部都是外文,记者仔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个汉字。销售人员介绍说,这种食品来自泰国,供儿童食用,销量还不错。正在挑选进口食品的刘女士说,进口饮料、糖果、干果等很放心,味道不错,不会有质量问题。购买进口食品原装进口食品经常会遇到没有中文标签,但自己似乎没太质疑这个问题。
然而,据工商部门介绍,没有中文标签的食品,很可能是走私等非法渠道来的,食品安全不能保证,建议大家不要购买。在食品标签上,必须用中文标明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等,而对于一些特殊人群的主辅食品,比如婴儿奶粉,则必须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甚至微生物含量也要注明。